卧龙山有幸,郑文尧先生生前择定于此山麓作为埋骨之地。郑信顺夫人基金会撰长联,高度颂扬郑先生的功业与情怀:
文采风流,一代明星遽殞,举世悼尔痛惜,长怀事业功勋遍百里;尧天舜日,九洲高谊远绵,惟公岿然归来,永伴鹏山桃水历千秋。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特电吊唁,并协助其家属空运灵柩回到家乡。永春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组成“郑文尧先生治丧委员会”,前往厦门国际机场接灵。6月19日,在卧龙学校,万人集会,隆重举行“郑文尧先生追倬大会”,中央、省、市、县等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送上花圈,发来唁电。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994年,在纪念郑信顺夫人基金会创立十周年的大会上,郑文尧先生的夫人吴秀群女士在讲话中说:“文尧不幸生长在那苦难的时代,没有机会读书,所以他一心想让后代免受无文化之苦。他一生克勤克俭,拿出一点钱来为家乡办教育,希望对家乡乡亲尽一点报答之情。家乡有句老话: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侨亲办更大的基金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把家乡建设得满园春色。让乡亲过得更幸福。”她的语调平缓,语言朴实无华。然而在永春乡亲面前,展现的却是一幅高天阔地的理想蓝图。发展教育,振兴山区,这是乡亲们冀盼了几世几代人夙愿,而今将要成为现实。
从1985年至1998年14间,永春籍留学生、大中专生、以及在校优秀生有近万人荣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曾两度获奖的同济大学博士生颜明忠致函基金会:“郑老先生对家乡青年学生的深情厚意,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惟有以我的进取和对家乡的贡献来报答。”表达了广大获奖者的共同心声。永春的海外乡亲,素有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其事迹不胜枚举,梁氏家族尤为著名。而郑先生既捐建校园楼舍,又另辟蹊径,创办教育基金会。在“文尧精神”的影响下,至20世纪末,永春就有近百个基金会,每年奖教奖学三四十万元,为发展教育、造就建设人才,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和鼓励作用。
清明时节,我们登上卧龙山麓,祭扫陵园,告慰英灵。墓前没有浮彩艳色的塑像,没有雕龙饰风的石柱,没有威武镇煞的石将军……陵园摒却一切不属于它的世俗之气,但见永春县人民政府为之树立的一座丰碑。重读碑文,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受到海外游子身上搏动的赤诚之心和延绵相传的浩然正气。